• 哈工程走出的中国女兵

    2017134115 卢慧走出医院的大门,我开心的想跳起来,六月和煦的风拂面而过如此舒爽,往来熙攘的人流仿佛都在向我点头微笑。我真是太开心了,参军入伍的体检顺利通过,我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兵啦!想起刚刚医院体检走廊里嚎啕大哭的女孩,仅仅是因为身高距离标准差了一厘米便惨遭淘汰,体检关卡的严格让我有些后怕也有些小庆幸,我过关了,而且是哈工程唯一一个报名参军且被幸运录用的女孩。带着忐忑的心情拨通家人电话,“爸,我参军入伍了,”电话另外一端楞了一会说,“姑娘,能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我心虚的跟家人汇报了先斩后奏的参军过程,欣喜的是,完全得到了家人支持。 没有女孩只有女兵正式参军入伍后,才发现当初的那份欣喜、憧憬和现实有些不同,体验了体能训练和意志的磨炼,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厚实的外衣和毛衣被身下的露水浸透,湿漉漉的难捱,每个毛孔却又是汗气蒸腾散发热量,冷热冲撞像是整个人被泡在温热又潮湿的空气里,难受极了。进入10月份,早上五点半,就要趴在沾满露水的草上集训,先是俯卧撑,而后是蛙跳,一组组的训练下来,外衣被露水浸透、贴身的衣服被汗水沾湿,然而时间却像是上了发条,紧密的训练一组接着一组,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换一件干爽的衣服,一身湿漉漉的衣服要在身上穿一整天,只能凭着身体热量的不断蒸腾自然干燥。吃过晚饭便是要夜间训练,坚持到晚上9点多钟,回到寝室最想做的就是倒头睡下。可是依然还有最后一关——背诵工作条例,教官驻扎在宿舍提问,熟练过关的才能入睡,否则便要在宿舍外面的灯下翻阅条例,直到背诵熟练才能回到寝室入睡,晚上11点、12点、1点,背诵的速度不同,回到寝室睡觉的时间就会有差别……进入新兵营训练一番,心底最热切的就只剩下了想家。然而,每个星期、每个人只有10分钟的通话时间,一部座机一张卡,一个班的人排队轮流使用。宝贵的时间里谁也不敢超时,你占用的多了,后面人的时间就要变少。每次打电话前,脑中已经想好了许多的词,但是一接起电话,眼泪就不争气的流淌,一句话也说不出,另一侧是母亲的安慰,“当兵肯定是要吃苦的,既然来了,咱就好好争气”。也许母亲的话只是安慰,“当兵要吃苦”,爬战术训练到来时,才体会到了咬着牙吃苦的感觉。在草丛里,在碎石地里,胳膊、手掌、膝盖,昨天刚刚被划伤硌破的伤口,再次被撕裂,鲜血直流,钻心疼痛。全副武装持枪训练爬战术,全身携带重量达到十公斤,匍匐前进30米,通过后仍要跑蛇形跑30米,而这些要在1分多钟内完成。一遍不过,就再来一遍,成绩不理想,就重复再来。撩开上臂、卷起裤管,眼见的是一道道血淋淋的伤痕。3个月的新兵集训快要结束,家长可以前往探望并集体欣赏训练成果,但只有一个上午的时间。集训大院里人山人海,我从人群中穿过大半个院子寻找母亲的身影,焦急的瞬间回头发现,母亲就在身后,见到母亲的一瞬,心里一直坚持的那份坚强瞬间坍塌了,我抱着母亲像个委屈的孩子,大哭。也许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变了模样,原本白净的姑娘现如黑炭一般,瓷娃娃的脸庞变得消瘦,便不似在电话里那般安慰我,而是一边眼泪婆娑,一边将我搂在怀里。我拉着母亲看了自己的宿舍、吃过的食堂,让她放心,并在集训里表演了匕首操。探望时间一到,母亲面带不舍离去,并鼓励我继续加油。母亲的温暖、鼓励让我鼓足了动力,新兵营里无数次的泪水、汗水也让我逐渐明白兵营里没有女孩只有女兵。意志、身体的磨练并非只是一句空话。 部队不养“闲人” 我们都很平凡,但绝不平庸,学会“永不放弃”便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从跑三千米的邋邋遢遢到全副武装完成一系列训练考核。再从一位新兵蛋子成长为一名话务尖子,熟练保障各级首长以及战备演习任务,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汗水与泪水,都是一个新兵难以言说的成长之路。下连后,接触的工作便是话务,工作听起来简单,等到真正接触才发现“难于上青天”。话务员讲究四功:脑功活,用户上线询问400个电话号码中的任何一个号码或者代号,必须三秒张口迅速回答;耳功明,无论哪一位方言用户上线,必须能够听音识人,迅速辨认身份;口功清,无论今天身体是否有恙,必须面带微笑,口齿清楚;手功快,无论用户说得有多快,情况有多着急,必须同声记录,一字不落。这就是话务员最基本的要求。尽快的掌握话务技能,才能真正融入连队,否则就变成了“闲人”。机下业务虽然稳居第一,但机上接电话总让我慌张。不敢接首长电话,不会应对特殊情况,心里着急,平时的训练有素就会抛之脑后,变得更加慌乱不已。眼看着战友们进步迅速,势头迅猛,心里暗暗着急,再对比看见班长坐在机台上“脑功活、耳功明、口功清、手功快”,心里更是有苦难言。带队教我的师傅看出了我的顾虑,问;“最近压力很大?是不是别人赶上你了?”我默默无语,眼泪在眼眶直打转。“不要灰心,这是话务员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你一定能胜任话务工作的。”我心里记住了勇敢这个词。为了练好脑功,上千的号码,在打扫卫生时,打饭时,集合站队时,只要有一点点的缝隙,就会咬住不放松,在心里默背;为了练好口功,咬筷子,练习微笑讲话,两侧腮帮酸涩了,只为形成微笑的肌肉记忆;为了练好手功,在手腕上绑上小沙袋练习,一打就是一个深夜;为了练好耳功,上百的语音库每一个都要听上几百遍,做到听音知人;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从清晨到深夜,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学习如何做到”临危不乱”,学习老兵的雷厉风行,直到有一天真的通过了考核。专注的为一件事拼搏努力,全身心的付出的感觉让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收获。经历半班、全班、首长台、领班台的话务各个岗位考核,我都是第一个掌握话务技能的新兵,也因此荣获了优秀义务兵及嘉奖。如今已经退伍回到学校,但耳边还时常回荡起参军入伍时的誓言,“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保守秘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我想我一定把这份誓言、把我从军的心得经验投入到未来的学习中,报效祖国的初心不变、奋勇拼搏的劲头不减!

  • 辞旧迎新

    摄影:刘涛喜迎 2021,图书馆开展送春联活动。火热的活动现场,书法协会的社员们挥毫泼墨,众多师生围观赞叹之余,纷纷排队求字。对联的内容既有“开门迎春春摸面 抬头见喜喜满堂”传统韵味,又有“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勤勉之语,亦有“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正道弘毅,自然也不乏“天天得收敛数据 年年发一区文章”俏皮许愿……不少同学更是现场捧起心仪的对联和福字怡然自得、美美秀上一番。春联,分为上下联和横批。上联以上声、去声和入声作结,下联以平声作结,横批多为四字,为内容升华。春联的格律严谨、内涵丰富,书写时多以行书为主,变化性强,笔画之间连贯性强富有节奏美感;对于较大的对联,以楷书为主,则显气势雄浑,大气磅礴。2021 年已经为我们备好了健康、幸福、爱情、富贵、和睦、勤奋这些 21 划的美好祝福,你的心里是否也已经写好了那幅迎接 2021 的春联?

  • 想 念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吴越40岁的我,想念我的青春时代。正如《波兰来客》中所写“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深夜饮酒,再次碰杯时我知道那不是梦碎的声音。是我还可以有梦的,人醉梦不破,人老心不老。只是,除了关注健康之外,必须还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平凡,慢慢学会与自己和解。想念我的学生。想念那些对汉语充满好奇、期待、渴望懵懂的眼神;想念那些被复杂汉字和饶舌的声调折磨的憨憨的模样;想念那些听了老师讲解醍醐灌顶后的“笑靥如花”;想念那些学成之后在老师面前“卖弄”时的沾沾自喜。原来,我想念的不止这些。是那三尺讲台所带给我的众星捧月的骄傲,我享受着站在讲台上视线的汇聚,课堂上如鱼得水的驾驭掌控,还有讲课时的忘我和产生心流的时刻,他们所给予我的是除了家庭之外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些将是我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现在只能用感恩二字来诠释这些美好的遇见。想念我亲爱的同事们。那是一些怀揣着梦想的人聚在一起组成的队伍。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们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他们爱着自己的工作,爱着自己的学生,爱得无怨无悔,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是我学习的榜样。想念和他们星期一坐班备课时的教学讨论;想念课间休息室里的班级“奇闻逸事”;想念汉语竞研活动时学术的研讨和思想上的一次次碰撞;更想念汉语比赛时为了节目的完美呈现,反复指导排练准备后的那一句“大家辛苦了”,动听得胜过千言万语。那时的话你懂我懂大家懂。有一种工作叫平凡,有一种坚持叫情怀。我希望我亲爱的同事们有健康的身体、也有六便士,抬头还可以看见月亮。想念美丽的校园想念雕梁画柱、灰墙高脊的教学楼;想念春光烂漫的八十米杏花长廊;想念碧波莲影的夏日池塘;想念灿若云霞的秋日红叶;想念冬雪掩映的亭台楼宇;更想念大美小美新食堂的美味佳肴;打饭时食堂阿姨的一句“学生你要点儿啥”;或许言语中带着习惯性、焦急感。但是那时的我虚荣了,香了、美了、爱了。那吃的不是饭啊,是心情。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看着静默的校园,那时的我内心没有了喧嚣,自己也会年轻起来,嘴角慢慢上扬。2020希望我的这些想念都化成种子,在2021年生根发芽,结满果实。也希望大家在2021年想念不如相见,大家都能如愿以偿。

  • 手中的票 心中的梦

    校友办 郭峰“千变万化的云,就像心中的梦,列车不停开,奔向南方的风……”林忆莲的《南方的风》唱的就是开往南方火车的故事。在时空流转的岁月中,绿皮火车简直就是铁路的全部象征,多少人对煤炉烧水、嗡嗡电扇、四处漏风的绿皮火车的特殊情感难以名状。不仅仅连带着车厢里飘满泡方便面三日绕梁的特殊香味和列车员“啤酒香烟大碗面,面包可乐火腿肠,腿收收啦”的悠扬嗓音。我想再没有哪种交通工具能像火车气质那样深沉,既带着烟尘气,又带着怀旧感。还记得小学放暑假最高兴的事,就是从王兆屯火车站一直坐到阿城县站的早市郊车去继电器厂的姥姥家,区区20多公里的路途,要停靠香坊、新香坊、舍利、城高子等大小不一的车站,要近三个小时才抵达。逢站上车的赶集农户扎着头巾、挑着满满菜筐,甚至赶着几只羊一筐鸡鸭,车厢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小时候的我一度认为人畜混杂、不按座号就是绿皮火车的标配。随着世纪钟声的敲响,走进哈工程的大多数同学到校还是选择火车方式,还记得在九公寓寝室里同寝河北、湖北、河南的兄弟们纷纷讲述着自己从家乡来到哈尔滨的故事。有上车时候人挤人,挤丢帽子手套背包的囧态;有买不到坐票时候,站着靠在洗手间里一路咣当到冰城的经历;有为了节省寒假往返家乡几百元车票款,过年留在学校做家教的过往……工作以后第一次去齐齐哈尔出差的时候坐过双层火车,漂亮的火车涂着红白交错的条纹,一层几乎贴地而行,二层视野开阔。因为车辆沉,重心高,运行时速并不快,正好将途径的大庆盐碱地和“磕头机”尽收眼底。坐在火车窗前上,看到大地、树林、电线杆飞快从眼前溜走,可以屏气凝神、可以阅尽风景、可以一路风尘、也可以不期而遇,车上没有牲畜相伴的感觉真好。随着新时代的变化,火车交通的大发展,从普通车多次大提速,到动车和谐号一夜春风来,再到高铁复兴号引领了一个时代,火车极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车厢环境愈加整洁,网上车票可迅速订好,这虽然节省了时间和体力,乘坐舒适度显著提升,但也逐渐流失了许多难以割舍的情怀、脑海中的记忆和一个个与火车相遇的故事。其实,满满爱心的哈工程,也有着与学生、与火车之间的不解之缘并同样温暖的故事。爱心车票是学校基金会设立多年的一个公益项目,就是支持寒假春节期间因家庭原因购买车票困难无法回家的同学能够返乡与家人相聚,随着学校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校友社会资助力度扩大,每年几百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了爱心车票带来的温暖支持。于是,我也顿时明白了校友们返校设立的班级树、捐赠的爱心车票,其实装着他们对挥洒过青春岁月的母校的深深依恋、对如自己当年风华正茂般在校师弟师妹们的暖暖照顾,这是他们的情怀、也是他们的感恩,这是这所校园中最迷人的风物,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最纯朴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