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师张保郁

    张保郁口述 王松武整理图为 1998 年张保郁(二排左三)参加黑龙江省电工教学研究会我在哈船院75-411班上学时,张保郁是我的老师,后来我在信通学院工作,他又是我的领导,具有老师和领导的双重关系,是我非常敬重的长者。1953年9月,22岁的张老师被选调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空军工程系设飞机和发动机、电气设备、无线电、军械、气象、机场建筑六个科(专业),下辖26个教授会(教研室),是哈军工师资力量最强的大系。每个教授会都有一位苏联专家,配翻译,教材都是苏联卢科夫斯基航空学院的,系主任是毕业于苏联卢科夫斯基航空学院的唐铎少将。他所在的航空电机教授会代号117,十几个人,主任是蒋志扬,副主任蒋宗荣。办公地点在12号楼(现在12公寓位置),楼西侧是飞机库,有米格9、米格15教练机。他主要工作是航空电机和飞机微电机研究与教学,他收集器材,制作模型教具,搞得117实验室小有名气,接待过不少名人和军委首长,其中包括钱学森博士、越南武元甲将军、总部张宗逊上将(陈赓院长陪同)和其他首长等。他1955年晋级少尉(正排),1956年为中尉(副连),1962年为上尉(正连),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工大;张老师1971年随空军工程系迁到西工大。1972年3月,他调回筹建中的哈船院,在四系401教研室落脚,由于当时急需基础课程教师,搞专业出身的张老师与电工基础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退休。筹建中的哈船院仿照哈军工的建制,设立政工组(部)、训练组(部)、院务组(部)三大机构,每个组(部)都有若干下属单位,例如宣传、组织、人事归政工组,车队、医院、食堂、总务、营房归院务组,训练组则相当于教务处。学院设置七个系,一系造船、二系导弹、三系内燃机、四系控制、五系水声、六系计算机、七系机械。那时船院人的典型形象是穿藏蓝色或浅灰色人字纹布料旧军装(老三系的着装),肩头还有挂肩章的卡孔,留下了哈军工实行军衔制的印记。斜挎印有红五星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黄书包,走到街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哈军工的人。在那个“蓝一色”盛行的时代,穿上一身旧军装是令人羡慕的。由于张老师是老一系的,穿黄上衣、蓝裤子。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721指示,停课七年的部分高校于1972年恢复招生,正在筹建中的哈船院于1972年招收了72级工农兵学员。张老师为三系72级、四系75级工农兵学员讲授电工基础课程。我是75-411班工农兵学员,船舶电气化自动化专业,学制三年。恰好张老师在四系401教研室任75-411/412班的教学组长,陪伴我们走完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全过程。当时基础课教学分散在各系,称为教学组(又称包乘组),负责四系75级基础教学组有8位教员,是一个“小而全”教学组织。张老师带领教学组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起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报教研室批准就可实施。一天晚上,他与教学组的老师到宿舍看望我们,向我们介绍情况,和大家进行座谈,这就是首次师生见面会。75-411、412两个班有60人,在31号楼大教室合班上课,各班还分别有自习室。第一学期开的课有高数、物理、英语、电工基础。给工农兵学员讲课,既好讲又不好讲。好讲,是因为工农兵学员没有学习压力,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老师能轻松完成讲课任务;不好讲,是因为工农兵学员基础差,学不进去,讲课如同对牛弹琴;因此教学组讲课很注重方式方法。一是要放慢教学进度,不能讲的太深;二是边复习边讲课,例如高数课程从初中代数讲起。张老师主讲的电工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直流电路开始讲起,虽然大家学起来困难,但对他讲课艺术却敬佩的五体投地。他讲课不要讲稿,只要粉笔就成,讲的通俗易懂,没有废话,板书工整,画图常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示区别,大家评价,听他的课像看一场表演。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认真做课堂笔记,课后稍加整理,就是很像样的书稿。我留校任教后,常以他讲课艺术为样板,受益匪浅。按照“以产品带动教学”的思想,课程一概没有实验,而是下厂实习,又称“学工”或称“开门办学”。1976年春季,刚刚学了一个学期,我们便赴江西九江441厂开门办学。女生和女教师住厂里的721教学楼,男生和男教师住机加大车间,每人一张单人铁床,挂上蚊帐,虽说酷暑难耐,可车间举架高,窗户大开,通风好,却也凉爽。在大车间挂块黑板,穿插讲高数、晶体管电路、电工基础等课程。张老师已经讲到交流电路,学习难度增加,需要拉计算尺,这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张老师教我们使用计算尺。在此期间,我把《电工基础》那本书的习题都做了,拿给张老师看,他认真批阅后还给我,做错的习题还给我讲解一番。他执教严谨,提出电工基础结束后要考试,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教学组在大车间组织讨论,实际上是辩论会,主题是要不要考试。会上同学们群情激奋,坚决抵制考试,批判他搞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考试搁浅。尽管这样,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学生,履行教师的职责。在他的指导下,412班顾国民等几位同学为厂里搞了三项技术革新,王莉生同学还给工人师傅讲晶体管知识。他还为441厂的721大学义务讲授电工基础课程,加深了哈船院和441厂的关系。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恰好开门办学已经结束,由于河北铁路瘫痪,他带领大家从九江乘火车奔上海,从上海乘船到大连,再从大连乘火车返回哈尔滨,一路上买车票、安排吃住,十分艰辛,好在大家都安全返回。在九江,张老师和我们同住大车间、同到食堂就餐、同到车间劳动、共同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和文体活动,加深了师生友谊。至今,我们班同学来到哈尔滨,都要登门看望他。1977年进入专业课学习,自控原理、电机学、自控元件、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陆续开出。由于没有学好电工基础,他又重新给我们讲了一遍,又称“回炉”,用的是他们编的、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基础》教材。1977年,学院适应恢复高考的新形势成立基础课部,英语、高数、物理、力学、电工基础等课程划归基础课部,面向全院开课。张老师调到基础课部电工教研室,开始为77/78级择优录取的学生讲课。为了适应全院各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学院从相关专业抽调40余名教师,于1979年6月筹建了电子工程系(八系),电工教研室从基础课部调到八系。卢侃为首任系主任,陈式据任电工教研室主任。建系初期只有电工基础801、无线电基础802和电子线路803三个教研室,801面向全院电专业开设“电路”课程和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803面向全院开设“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课程,802则面向本系开设专业课程。由于当时的哈船院办学规模还不大,全院30多班,八系3个班。80年代中期,八系开始向专业拓展,相继成立了工业电视与检测技术、图像处理、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教研室,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了80年代末期,八系已经拥有9个教研室。我1978年毕业留校后,他动员我到电工教研室当教员,还承诺送我到师资班进修,我很愿意,由于学院对我的工作另有安排,这事没有促成。两年后,我阴差阳错地又转到八系工作,但是很遗憾没有进入电工教研室,而是去了电子中心实验室。1989-1991年,他出任八系系主任,又成了我的顶头上司。自1979年至1993年14年间,他和他的同事以哈船院电工教研室名义编写了电工基础丛书,包括《电工基础》(上下册)、《电工基础习题解答》、《电路基础》、《网络分析导论》、《电工实验与量计》、《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共七本教材,221万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电工基础》1988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教材二等奖,《电路基础》1991年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这七本教材被学校图书馆收藏于校友文库中。在编写过程中,他们分别在北京和镇江两地召开相关人员审稿会,并根据审定意见反复修订,还在六机部系统内举办电工师资班试用。《电工基础》印刷量达34万册,所得稿酬全部上交,系里以此为全系教师每人购买了一本新英汉词典。张老师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中曾获校级教学奖14次,曾担任黑龙江省电工学研究会理事长20余年,1989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老师在军工大院这块热土上耕耘了43年,经历了一所大学的三段历史,改变的是校名,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孜孜以求,默默奉献,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情系学子几十载,桃李满天下;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十年如一,硕果累累,多少弟子成栋梁,校友韵华章。王松武,男,1950年生。1978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自控系(75-411班),留校后工作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八系(现信通学院)实验教学第一线32年,曾任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2011年退休。

  • 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破”什么“立”什么?如何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党委和政府办好新时代教育?不再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教育评价看什么...

  • 依法治校
    以案释法

    依法治校 以案释法 案例: 2015年4月5日中午,位于徐州的某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压力气瓶爆炸事故。事故造成汪姓研究生死亡,江某重伤截肢,向某等三名研究生轻伤。 案例解析:直接原因:事发实验室进行纳米催化元件的制备试验,试验采用的是私自充装的甲烷混合气体钢瓶,其中气瓶内甲烷含量达到爆炸极限范围。试验中开启气瓶阀门时,气流快速流出引起的摩擦热能或静电,导致瓶内气体反应发生爆炸。 间接原因:违规配置试验用气;爆炸的气瓶超期服役;不具备必要的实验条件。学院及实验室对有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等是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 【法规链接】《哈尔滨工程大学技术安全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新仪器设备和新课题首次实验时,必须进行操作方法和岗位的技术安全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气瓶安全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使用单位必须到取得《气瓶充装许可证》的经营单位进行气瓶充装,不允许自行充装任何介质。 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气瓶及压力表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定期检验;严禁使用未经检验或超过检验有效期的气瓶。 案例: 2016年12月18日,北京某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发生一起爆炸事故,事故造成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孟姓博士后当场死亡。爆炸的是一个氢气钢瓶,爆炸点距离孟姓博士后的操作台两三米处,钢瓶为底部爆炸。钢瓶原长度大概一米,爆炸后只剩上半部大概40公分。 案例解析:直接原因:事发实验室储存的危险化学品叔丁基锂燃烧发生火灾,引起存放在实验室的氢气压力气瓶在火灾中发生爆炸。 间接原因:违规使用易燃、易爆压力气瓶。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到位;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本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法规链接】《哈尔滨工程大学技术安全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各级各类实验室均应根据本单位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和仪器设备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和落实大型仪器设备、易发生操作事故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必须针对师生在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认真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哈尔滨工程大学特种设备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通过法定部门认可的培训、考核,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并在作业中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技术安全管理制度。 案例: 2002年1月北京某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某洋私自从实验室携带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对北京动物园黑熊和棕熊进行投喂、倾倒事件。目的是为了“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 案例解析:刘某洋私自从实验室携带火碱溶液、硫酸溶液,本身存在盗取危险品并从事违法行为,同时也暴露出该学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法规链接】《哈尔滨工程大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使用和管理危险化学品时,必须严格执行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的“五双”制度。 第十四条规定,使用单位要建立危险化学品使用审批、登记制度,全面记载领取、使用、结存情况,并定期对危险化学品进行账账、账物的核对,发现危险化学品丢失、被盗,应及时报告。 案例: 2009年12月中旬,中国某大学某院士的化学实验室发生冰箱爆炸且引起着火,幸好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损失。 案例解析:冰箱使用年代较久(2004年6月),电路出现故障,已开封使用存放在冰箱内的乙醚和丙酮从瓶中泄漏,导致冰箱内空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醚和丙酮气体并达到爆炸极限,冰箱的电路故障引起冰箱内的易燃溶剂产生爆炸。 【法规链接】《哈尔滨工程大学技术安全管理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学校技术安全工作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各院(系)及相关处级单位亦应制定并落实本单位技术安全工作的定期检查、整治制度。 《哈尔滨工程大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使用单位购买危险化学品前,须确保购买的危险化学品具备相应的存储条件,并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特点,按量购买。 第八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条件完备的实验室内,并有专人管理,其储存条件、方式、方法以及储存数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安全保卫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