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怀理想 脚踏实地

    学生记者徐佳丽何羽轩,动力学院2016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20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曾任黑龙江省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20160313班团支部书记、动...

  • 智能提示器 生活小帮手

    获得奖项:“启航杯”创新科普类A一等奖选送学院:水声工程学院项目成员:谭媛媛、谷铭珂、晏子悦作品简介:拔卡提示器主要分为检测器,处理器,报警器和电源四个模块。主要技术工作原...

  • 杨玉洁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本报讯(李妍)日前,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在北京召开。我校退休教授杨玉洁在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

  • 象牙塔里的学生娃头头是道讲起“扶贫经”

    本报记者 霍萍坑坑洼洼的石土路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滩涂荒地如今绿树成荫;昔日简陋的村头建起文化广场,村民有了健身好去处;手机操控家电运行,让村民尽享智慧家居的便利……本学期学校大二年级的27个班级、千余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演现实版“我和我的家乡”,课堂实现“翻转”,学生走上讲台倾情讲述自己以及父母亲人经历的脱贫攻坚、“山乡巨变”;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认真倾听一个个沾染着泥土味、青草香的鲜活案例,师生时而因先进典型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而动情落泪,时而因脱贫摘帽的振奋事例而热情鼓掌。“讲起来就刹不住了”学生们积极准备、踊跃参与,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这样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思政课。 唤醒来自内心的感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我校秋季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紧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步伐、新成就,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定为课程的专题之一。“形势与政策”课的两位“80后”主讲教师金璐璐、刘禹辰都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了解到学生中有的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家处边远贫困地区,本身就是扶贫对象,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想法,她们想创新课堂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用亲历的脱贫攻坚案例,让政策理论“接地气”,让课程讲出味道、讲出“说服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牢固树立起“四个自信”。这一大胆创新的想法得到教研室主任田朝辉的支持,27个班的脱贫攻坚“翻转课堂”试点将学生推上讲台。“妈妈的扶贫工作得到驻扎的扶贫村村民的认可,很多村民把妈妈当成了亲人,有的孤寡老人甚至把她的照片挂在家里。”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测控三班学生谭骁晏讲到妈妈志愿到农村做扶贫工作,而无暇照顾高考的自己,甚至姥姥过世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时留下动情的眼泪。通过准备这堂课的讲述,她更加理解了妈妈,更支持扶贫工作了。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中很多,学生们的真情讲述,有效补充了两位老师的“经验盲点”,为她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案例支撑。有的学生在课件上展示来自自己父亲的扶贫日志和扶贫县贫困户台账名册,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情况、收入情况等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册,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扶贫工作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真正了解了扶贫干部的不易与付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9级通信三班学生游承志讲述的脱贫攻坚的案例题材也全都来源于从事教育扶贫的妈妈,她在扶贫过程中拍摄了很多照片,见证了脱贫攻坚中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变,让游承志“真实感受到党和政府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努力,深刻认识到党真真切切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感叹和自豪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唤起站上讲台的勇气 “老师,我们下了很大功夫准备了PPT和讲稿,还能有机会到讲台上讲讲吗?”学生们走上讲台的热情“超出老师预期”,原定的一课时,往往都要超时、加时。课程安排每个班学生们可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一起讨论专题内容、分头收集、撰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扶贫脱困案例,共同制作课件,一人担纲主讲或组内多人轮流讲。“我们学校工科生占大多数,他们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是演讲表达的机会并不多,此次课程设计也有意安排锻炼学生们的口头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金璐璐介绍说。原来羞于表达的2019级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陈丽丽颇有感触地说:“原来老师每次上课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站上讲台时才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她和同学们一起认真收集一个个身边的“原创”扶贫案例,梳理回顾亲身经历和周围人的脱贫经历,深深感受到国家的扶贫攻坚政策对她和她的家庭以及自己家乡的影响,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生出强烈的自信,她也喜欢上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自己。2019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李晨星则表示,同学们互相分享身边的真实案例感到分外亲切,这更加有助于对于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接受,这种沉浸式、感受式的教学让大家不知不觉爱上了思政课。通过其他同学扶贫攻坚案例的分享,让他发觉,国家对于扶贫攻坚的努力,远远比自己原来看到的要多得多,使他认识到,巨大扶贫成果取得的背后,远不止金钱和物质的投入,还有无数党员干部的无私付出。 焕发思想深处的动力 甘肃省武威市邓马营湖的产业扶贫系列举措卓有成效,当地人因地制宜种植中草药致富,政府扶助支持建起了香菇小镇、药材小镇;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专设扶贫办,修建扶贫道路;河北某村县建起惠民的“民生大院”……学生们语调激动地讲起所在家乡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精准扶贫案例,“头头是道”地结合案例分析起“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的区别”,扶贫应精准施策、“授人以渔”,讲起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网络扶贫、生态扶贫等各类扶贫“高招”也是脱口而出、条理清楚,思想深处的动力被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很多学生讲述着“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给国家交过税,不但住着国家修的房子,还享受着从小学到中学的每日丰盛的早餐。”学生们展示家乡脱贫摘帽的同时,也了解并深入分析致贫的原因,以及国家和地方“科学统筹用力,精准施策断穷根”的各种努力。看到学生们提供的详实的数据与图片,切合实际的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析,不但是第一手而且很多是手写版的扶贫日志,刘禹辰感叹道:“学生们也是给我上了一堂课。”通过这次课,刘禹辰引入了自己留学美国时学到的研讨式、案例式,注重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脱贫攻坚案例,拼合到一起,基本能涵盖扶贫工作的各方面举措。”在金璐璐、刘禹辰循循善诱的启发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案例自己就能“对号入座”,对老师讲述的政策理论互为印证。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老师对每个学生讲述的案例再进行精到点评,把扶贫攻坚的政策理论穿插在其中,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升华了扶贫事例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思政课“抬头率根本不是事儿”了,学生们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村里的水泥路修起来了,广场建起来了,简陋的住房翻修一新,整套的智能家居设备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的新修校舍有图书馆、体育场馆、钢琴室、美术室……”2019级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张涵表示,此次疫情期间“宅”家的时光,让自己亲身感受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案例讲述中展示了身为小学校长的父亲扶贫经历和家乡人民脱贫摘帽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他深有感触地说:“精准扶贫政策真是精准到户、到人,从同学们的讲述中,大家更加了解了国家的定点扶贫政策是怎样实施的,不同贫困地区采取的不同帮扶政策,都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通过思政课案例讲述,学生们深深受到身边人的感染和震撼,很多学生表示要为扶贫攻坚工作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从思想落实到行动,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哈工程“小先生”上讲台讲述“扶贫经”的思政课,让扶贫攻坚这一国家课题真正走入学生的思想深处,烙进他们的灵魂深处,深刻感受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焕发出灵魂深处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自信心和强烈的职责使命意识。

  • 学校获评中国大学生在线校优秀校网通站称号

    本报讯(记者霍萍)日前,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19-2020年度表彰结果出炉,共评选出优秀校网通站40个,优秀指导教师40名。我校网通站从全国55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被...

  • 我校教师喜获佳绩

    本报讯(潘大鹏)12月5日至6日,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决赛在三亚落下帷幕。我校信通学院青年教师潘大鹏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获全国一等...

  • 我校教师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理论研究论文评比中获佳绩

    本报讯(王东辉)日前,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理论研究论文评比结果近日揭晓。我校学生工作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心5名教师分获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优秀奖1篇,获...

  • 学校 40项作品获全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奖

    本报讯(记者  赵琳琳)第三届、第四届全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评选结果近日揭晓,我校共有40项作品获奖。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旨在进一步推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争做校园好网民,展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水平。第三届由党委宣传部、第四届由校团委面向全校师生积极组织遴选征集,报送了一批我校师生网络思政教育领域的优秀作品,展示了我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其中,在“全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作品评选中,我校获奖作品涵盖网文作品类13项、微电影作品类2项、音频类作品1项、摄影作品4项、动漫作品1项;在“全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我校获奖作品涵盖优秀网络文章作品12项、优秀“微”作品6项、优秀工作案例作品1项。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