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工作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姚郁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学校认真落实中央和工信部党组部署要求,聚焦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实施“十三五”规划,深化改革任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和统揽全局作用。学校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自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校上下“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明显增强。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出台《实施方案》,以上率下、整体联动,确保党中央和部党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着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  落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学校党委与各分党委、党总支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传导压力。大力推进巡视整改,建立整改台账,坚持跟踪督办,全年完成整改任务60项,形成制度22项,工作方案10项。积极配合部党组党建工作督查调研,严格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思路和做法受到肯定。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梳理重要职权清单40项。  (二)坚持统筹谋划,“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加强学科建设的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明确了以学科群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结构,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总体布局。成功举办“双一流”建设院士专家咨询会,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思路和方案“把关定向”。组织编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获教育部正式批复,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将围绕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安全等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世界一流学科领域。“双一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明确了2020年“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和标志性成果。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整体位次大幅前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评A+,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A-,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20%,获评B+,现有一级博士点学科均获B级以上评价,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学科整体评价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学校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将人才培养管理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梳理、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圆满完成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工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成效受到专家组高度认同。扎实推进专业认证,4个本科专业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察。积极推进慕课、品牌课程建设,7门慕课在国内优质课程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增“船海班”和“船舶动力班”两个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六位一体”的学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书院式管理模式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丰硕,荣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3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研究生教育工作稳步推进。以国家学位授权审核增列工作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学位点布局,增加海洋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数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3个博士点,特别是数学博士点获批实现学校理学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工程博士获批将使学校行业特色型大学地位进一步彰显;首次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社会发展与管理”。健全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体系,出台硕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鼓励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出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1篇博士论文获国家一级学会优秀论文奖。设立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首批18名研究生获资助。新增1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四)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加强引进和培养力度。学校广泛征集师资队伍建设意见建议,先后深入10余所高校进行调研,全面完善人才工作思路,深入总结规律经验,组织起草修订一批重要制度,激发人才活力。举办第二届“兴海”论坛,吸引23个国家120名青年学者到校交流。  依托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专家学者。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培育,杨德森院士领衔的“水声工程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孙大军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玉新、殷敬伟入选“青年长江学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军委科技委卓越青年奖励计划,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推进计划,4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学校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标志着学校在教师考核评价、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五)不断发挥科研先行引领作用,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对标国家和国防领域重大需求,进一步完善研究中心技术体系和发展方向,系统谋划重大科研任务。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座数值水池上线运行,牵头组织或积极参与深海空间站、攻防体系、两机专项、智慧海洋、蛟龙探海、深海观测等重大专项。强化基础研究,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6项。  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项、领军人才项目取得突破,杨德森院士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夏桂华教授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孙大军教授“深海高精度水声综合定位技术”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获批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高分通过国家军工保密资格认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一级保密资格。《学报(英文版)》进入SCI备选期刊数据库,并与《智能系统学报》在国家首次期刊学术质量评估中双获优秀。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开放办学能力稳步提升。学校承办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科技创新合作系列活动并做主旨发言,向中英领导人及各界代表展示学校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联合承办中英绿色海洋科技创新论坛,为建立中英两国海洋科技创新领域长效合作机制做出有益尝试。成功举办ICNAME第三届国际会议,进一步提升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海外高层次智力引进工作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创新人才,执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6项,聘请国境外专家334人次来校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逐步拓宽,学校正式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原子能奖学金”项目首批唯一的委托培养单位,获批“丝绸之路”奖学金等系列国字号项目,着力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船海核领域的“知华派”留学生,打造“留学哈工程”品牌。推进国际联合学院和研究中心建设,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达成在“智慧海洋”领域开展联合学院意向,稳步推进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全年资助教师355人次、学生738人次赴境外交流,本科生出境人数较2016年翻了一番。  (七)办学空间不断拓宽,服务国家、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能力不断增强。青岛校区按照“海上试验的重要基地、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办学的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四个定位进行规划设计。目前,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一期建设单体方案完成,两栋教学科研楼已破土动工。青岛船舶科技园一期建设全面完成,军民融合工作形成“古镇口”模式。烟台研究院以“大海工”特色发展为定位,以“研究生院+研究院+军民融合产业园”三位一体为发展模式,与烟台市政府签署共建烟台研究院实施协议,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深圳海洋研究院以“海洋信息”为定位,以“创新链+产业链”模式进行筹建,并成功举办首届“深圳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高峰论坛”。  工信部、国家海洋局共建协议成功签署,为学校向优势特色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哈船系”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新注册“哈船海信”等4家科技企业。“哈船导航”和“工程北米”经营收入均实现5倍以上增长,“哈船科技”等多家企业持续受到资本市场关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受到肯定。科技成果转化“六步法”确权机制得到科技部认可。学校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继续教育全年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断加强。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集体奖和个人奖。  (八)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构建以章程为统领、“1+5”为基本框架的学校制度体系,绘制制度体系图谱,完成学校制度体系的顶层规划。推进学校内控体系建设,编制《内部控制制度手册》和《流程手册》,形成财务管理的防控体系。制定《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确保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职权。召开首次研究生代表大会,选聘首届学生校务参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作用。实施机关直属单位绩效考核和院系目标责任考核,制定《督办督查工作实施办法》,评价机制和落实机制不断完善。推进审计与监察工作有机结合,发挥审计监察的监管职能。出台《合同管理办法》,有效规避学校办学风险。校友工作蓬勃开展,全年社会捐赠基金超过1000万元。  (九)校园基本建设和公服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学校综合体育馆建设实现暖封闭,31B综合实验楼及周边环境建设、材化学院搬迁、海洋文化馆建设、图书馆西弧夜读区改造等工程陆续完成,JY水池工程开工建设,学校空间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快速推进,校园内综合环境逐步改善。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务办公及出差审批实现网上流转,“一站式”师生自助打印系统上线运行。档案数字化工作进程加速,扩大名人名师馆藏资源。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职员工的获得感不断提高。教职工岗位津贴较2016年上涨13.2%,教职工待遇不断改善。参加黑龙江省公务员医疗补助,教职工医疗待遇大幅提升。全面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生活两项待遇,服务离退休人员水平不断提升。“为师生办实事工程”全部落地,工作受到好评。完成新幼儿园改造扩建,解决青年教职工后顾之忧。校医院就医环境不断改善,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暖心服务。  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工信部党组、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在于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和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奋斗在学校发展改革一线,为学校默默耕耘、辛勤奉献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诚挚感谢!  二、新时代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个阶段的安排,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定位和新要求。  从国家发展坐标看,党的十九大提出七大战略,特别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都需要高校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国家加速推进“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以及“军民一体化”国防科技创新和生产体系深度整合,为学校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实现国家现代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等教育的引领和支撑。从国际竞争坐标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兴起,量子测量、量子计算付诸实践,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一批颠覆性技术纷纷亮相,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型网络形态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拓展升级,学校要敏锐感知,牢牢抓住科技革命新机遇,力争在前沿性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坐标看,当前,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家也更加注重政策导向、机制调节,地方支持、社会支持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特色是学校的优势而不是局限,我们既要巩固行业地位,也要提升区域贡献,二者不可偏废。在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引领下,我们要准确定位、精准聚焦,以人才、科技、产业、文化全面支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工程大学的未来必须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  可以说,当前学校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前所未有,但是挑战也前所未有:一是国防、海洋、核能领域大投入、大发展吸引了更多强有力的参与者,“系统内、行业内”等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将成为主基调;二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将完全打破国防军工这个小圈子,强化“大军工”理念,给传统国防高校带来重大挑战;三是国家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对“双一流”的认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建设,它不是终身制、固化的,要根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成果、有所作为;四是学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的系统性优势还不够强,在优势领域尚未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五是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的精力、资源、政策还没有彻底转到内涵建设上,一些工作还没抓到症结上,基础性制度还不健全。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学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工程大学正肩负着创建船海核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重任,学校正处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攻坚期。我们要更加坚定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站位,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置身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大背景中寻找自身定位,看清趋势、看清方向、看清道路,找到工作的发力点,拓展效应的辐射面,在新时代贡献哈工程力量、突出哈工程作为,这既是时代提出的命题,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围绕“双一流”建设这一重要的牵引、抓手,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要把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准、认识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我校这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基本的把握;要把学校有限的资源统筹考虑,系统考虑,找好着力点。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跳出学校看学校”,克服传统思维、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坚持目标牵引,结合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双一流”方案中明确的发展目标,以目标引领改革内容,以目标检验发展成效;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盯着问题干,找准问题,破解难题;要坚持以点带面,找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通过关键点和领域的突破推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2018年主要工作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学校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做好学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为契机,以“双一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为创建船海核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今年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机遇期,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们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推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压力传导到位、责任明晰到位、督查考核到位。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深化思政课改革,持续推进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科学的干部队伍培训机制,加强干部队伍的规划和建设。五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建设。探索校内政治巡察机制建设,探索制定监察工作管理办法。六是筹备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凝聚思想共识,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蓝图。  (二)坚持“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强校之基,我们要瞄准国家战略和国防需求,树立一流理念、围绕一流目标、坚持一流标准,用体系化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是按照“双一流”建设方案,推进落实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综合改革方案关键举措,确保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和标志性成果有序完成。二是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推进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等4个学科群建设;围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做好新一轮国防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三是不断完善“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大力加强数学、物理、海洋科学等理学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海洋信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极地工程等新兴交叉领域,推进智库和精品文科建设。四是全面开展学位授权点自评估。对标国内高水平学科开展诊断式评估,对标国际一流学科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与学科规划,实施学位点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依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深入分析各学科发展目标及现状,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重点和路径。五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组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进行专业认证,筹建船舶海洋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并开展试认证工作;引导相关院系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支持经管学院在相关领域开展学科专业认证。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落实审核评估整改意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性地位。对标国家标准,制定校院两级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纲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办海洋信息班、核科学班等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构建“三海一核”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聚焦生源质量,制定《本科生生源质量提升方案》;梳理提炼教学改革经验,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建设一批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课程和特色教材。二是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出台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启动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工程博士为契机,面向国家军队战略需求,实现以新军事科学院为代表的大院大所联合招生培养,共同打造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加大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力度,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修订《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管理办法》,改革博士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推进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三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规模和质量,加强学生思政教师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班主任队伍;多维度深化阳光育人环境建设,提升资助育人质量,加强公寓育人阵地建设,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持续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落实“三三制”工作模式,加强大学生创客工场内涵建设。  (四)坚持引培并举,精准施策,持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是靠教师。学校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各项建设的首位,以战略眼光、创新机制,加速汇聚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教师准聘、长聘制度,探索建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预聘制度;推进职员制改革,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做好第四轮教师岗位聘用与考核工作;修订《岗位绩效津贴改革方案》,激发院系自筹能力,强化学院对绩效津贴的统筹分配权,不断提高教师收入水平。二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海外引才基地,举办第三届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学院要发挥引人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海外招聘和引进力度;依托学科群建立的海外研修基地,提升派出海外研修人员的质量;加强学生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试行“2+2”聘用模式。三是提高学术团队竞争力。继续实施“兴海学术团队”建设工作,构建“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发展模式;给予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政策性保障和稳定支持,赋予充分资源调配权;开展第一批“兴海学术团队”建设阶段性总结工作。  (五)聚焦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抓科研就是建学科,谋创新就是创一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科研先行突破学科建设瓶颈,是我们这样一所工科为主的大学推进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是深化研究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研究中心的支撑服务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重点推进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基础交叉类研究中心论证工作。二是推进交叉科研平台建设。积极谋划国防能力建设和重大科研设施项目,推动海上试验场建设取得突破。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编制重点实验室未来5年规划;分析测试中心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并良性运行,积极谋划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三是谋划国家及国防重大项目。推进落实国防和民品领域十大科研任务;谋划国家社科和教育部社科重点项目;紧密跟踪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做好学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顶层设计,探索学校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四是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跟踪重大重点项目成果产出,全力冲击国家奖;聚焦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力争杰青有所突破。五是构建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结合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构建管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科研服务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工作绩效;继续抓好保密“三大管理”,积极探索风险管控机制。  (六)加速推进校地科技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我们要坚持以优势抓机遇、以贡献求支持,促进学校与行业、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增加社会服务贡献度。一是深化国际国内协同创新。对标国家国防领域重大需求,推进与国内船海领域优势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着力打造船海核领域“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二是加速推进学校办学空间拓展。完成青岛校区一期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全面启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明晰海上试验场建设思路和运行模式,做好陆上基地规划和项目立项。完成烟台研究院建设规划,年内开工建设。成立深圳海洋研究院,系统推进相关建设。完成小赵家军工试验区整体规划。三是加强对外合作与社会服务能力。推进省部共建和部局共建学校协议内容的落实。搭建孵化器共享技术支撑平台,培育组建“哈船系”企业;加强股权管理,推进企业改制和清理;加速重点全资控股企业发展,年度上缴学校收益显著增长。加强海内外校友联络,开展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文化推广活动。拓宽继续教育办学领域,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七)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化是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学校将通过国际化发展引领师生开阔国际视野、研究前沿问题、拓展国际合作。一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推进与船海核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与南安普顿大学共同筹备建立国际联合学院。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等深入开展国际科研、技术合作,谋划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完成“4+0”合作办学项目延期和新项目申报。二是提升学生国际交流服务水平。优化现有本科交流合作项目,拓展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优秀同类学科专业的交流合作项目。高质量实施“原子能专项”等项目,加入“海洋奖学金”委托培养高校行列。做好雅思考点评估工作,申办托福考点。三是加强ICNAME、ISSNP等国际组织建设。落实组织框架下的联合人才培养、国际科研合作等任务。  (八)持续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管理,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一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章程》为统领、“1+5”为基本框架的学校制度体系,编制《依法治校制度辑要》;完善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建设,规范学术委员会日常运行;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和学生校务参事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继续实施并进一步完善学院和机关直属单位考核工作;推进学校内控体系化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二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实施的过程监督与跟踪评估;落实《督办督查工作办法》,加大对学校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的督办督查力度;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工作,修订《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建立开放共享管理评价体系及购置查重机制;启动学校采购管理平台建设,实现采购过程网上流转;推进院系公用房有偿使用,提高公用房使用效益。  (九)全面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持续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资源保障。一是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完成综合体育馆建设;推进JY水池建设,年内完成主体封顶;完成新兴基础交叉学科大楼、发改委学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评审,年内启动建设;启动新建学生公寓勘察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二是继续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零接触”业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整合学校信息系统与数据资源,建立支撑学校业务优化与协同的一体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升级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信息化移动校园平台;推进办公软件服务。三是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秩序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提供个性化的阅览服务。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专家办刊策略,全面提升期刊内涵。四是持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组织并高质量完成2018年为师生办实事工程。推进省示范幼儿园建设,推进教职工住房建设。加强校医院对外扩展,提供高品质诊疗服务。落实学校教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积极协助教职工充分利用省基本医疗保险及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全面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生活两项待遇。  各位代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双一流”也是奋斗出来的。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实效,最终要靠实实在在地干。今年要全力抓好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并以此把“兴海学术团队”做实,把基层学术组织做实,把“三海一核”特色体系化建设理念落实,把科技创新大会、教育教学工作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各部门和学院的主要负责人是推动重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带头干,主动推动各项任务,不能遥控指挥,当“甩手掌柜”;要认真研究国家、省市政策,强化业务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有“马上就办”的态度,既要勇于直面问题,更要务求实效,用高效和高质量赢得发展。  各位代表!团结凝聚力量,实干创造未来。让我们在工信部党组、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落实党委部署,勇于进取,勇于变革,攻坚克难,奋发作为,向着创建船海核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