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下对药 催开穷乡“致富花”

——我校扶贫工作队 3 年驻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期次:第2229期       查看:111

本报记者 朱虹

村民凿冰的咚咚声,在北方的雪域中飘荡,把头带着三十多位村民凿冰下网。“起网!”车辆启动,村民们喊着口号将渔网拉出冰面,活蹦乱跳的鲤鱼、草鱼、鲢鱼浮出水面。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挑选着大鱼,称重结算,场面火热。

这场“冬日渔歌”上演在距离佳木斯市区约40公里的汤原县永发乡红泉村,今年是村民们第二年举办冬捕文化节。村民姜柏林说:“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收入多了,房子暖了,原来被人嫌弃的贫困村成了旅游景点,大伙儿在冬天也有了挣钱的营生。”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根据上级安排,学校负责红泉村定点扶贫工作,从2017年6月起连续派出两批驻村扶贫工作队,群策群力帮扶红泉村实现脱贫摘帽。


因人施策 缺乏斗志的贫困户下地干活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脱贫致富。”现任工作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赵刚说。针对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工作队多次入户走访,反复宣讲解读扶贫政策,曾经被村民拒之门外的驻村干部慢慢和村民熟络起来。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工作队因户因人施策,开展精准帮扶工作。50多岁的贫困户王洪年身体有残疾,靠土地外包和政府补贴艰难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他具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内生动力,没有资金投入,导致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工作队以此为突破口,协调村里设置了保洁员、防火员、护草员等多个公益性岗位,动员王洪年:“你在家里呆着也是呆着,出去扫扫垃圾,就当溜达了,一年就能多赚6000块,干啥不好啊。”工作队员多次劝说,王洪年动心了,抱着试试的心态,干起了村里的保洁员。

“半年下来,当他拿到3000元的工资时,逐渐恢复了信心,能看出来,他有了再多干点啥,多挣点的愿望了。”赵刚说,工作队员趁热打铁:“你家那地自己种和包出去,得差不少吧?还是自己种吧。缺本钱现在有扶贫贷款,5万可以用三年,不要利息,差不多够你种地用了。”“嗯呢,你们把那贷款给我张罗来,我就自己种。”就这样,多年没种地的王洪年又开始自己种地了,一年收入基本能翻番,而且水稻收获后,扶贫工作队通过“消费扶贫”政策,使村民们的水稻成为端上学校饭桌的米饭。而针对半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工作队通过发放鸡雏、鹅雏及毛葱和大蒜栽子等,发展庭院经济,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

农民冬天有“猫冬”习惯,一些村民把秋收的成果都交给了赌桌,甚至拉下了饥荒,工作队想来想去,决定找个人“开刀”。村民姜柏林心灵手巧,不光会种地,还会木匠活、瓦匠活。但因为好赌,欠下了几十万外债。他在“赌圈”有一定名气,工作队认为转变他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于是,趁着学校后勤集团援建村民广场的机会,请他“出山”承建。施工时,赵刚给他打下手、当小工、套近乎,尊称他为“姜老板”。广场凉亭修建好,工作队请他喝酒庆祝。酒过三巡,有了这样的对话:“挣这钱打算干啥呀?”“还饥荒呗。”“饥荒是得还,但还是先拿这钱干点啥吧,咱屯子也没个饭店,春耕、秋收、猫冬过年的时候,消费需求还是挺大的。”

2018年11月,“红泉大锅台”开张了,姜柏林也从赌桌转到了饭店经营上。这个转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内其他好赌之人,他曾经的“搭档”也承包了几十亩地,成为种粮大户,冬季农闲时,又去干起了秸秆打包的活。

 

修路打井 工作队以群众满意换来口碑

 

在第一任驻村书记于险波2017年6月来到红泉村时,村内都是3米宽的土道,农机具对向通行很困难,车辆驶过尘土飞扬。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实施了道路拓宽工程,将17600米的道路拓宽到4.5-5米,实现了双向两车道通行。村南、村北原有土路每到下雨天泥泞不堪,在新建水泥板道路1630米后,实现了村内环路通行,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还是有自来水方便啊!”村民们感叹。三年前,村内定时供水,全村有四分之一家庭接不到水,而且水中杂质较多。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难题,于险波带领驻村工作队多方努力,协调汤原县新农办投资60余万为红泉村打了一眼深水井,村里实现了24小时供水。为了保证村民们的饮水安全,于险波又联系永发乡自来水厂,直到保证村民能24小时喝到安全水才安心。

曾经村委会和村卫生室基本只有空架子,无法正常办公和开诊。在学校支持下,工作队筹集到爱心企业捐款10万元,用于改善村内办公条件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学校后勤集团也大力支持扶贫工作,帮助红泉村购买了100个垃圾桶和两辆电动三轮车清运垃圾。

“看到村里家家户户随时有水吃、村内村外都通上了水泥板路,看到村民病了有地方打针、垃圾不再堆积成山,我特别有成就感。”打井、装修卫生室、办公室、修路,这些都是于险波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活儿,但驻村两年,他俨然成了半个专家。“从不适应到与村民打成一片,现在我与村民休戚与共。我们要以解决问题赢得认可,以群众满意换来口碑。”于险波说。

 

开对“药方子” 贫困户拔掉“穷根子”增收翻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红泉村的“药方”咋开?工作队下了一番苦功。“红泉村周边有一些废弃的厂房,都是曾经用于产业的,这里不是没尝试过发展产业,但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对于优势产业并不明显的红泉村,如何走出一条稳定的创收之路?如何保证脱贫资金稳赚不赔?工作队为红泉村的创收出路精心谋划,反复调研论证。

红泉村具有水稻种植优势,学校哈尔滨工程北米公司生产的胚芽米加工设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大米的附加值。经过工作队的协调,红泉村与哈尔滨工程北米公司实现了对接,并累计投入150万元扶贫产业专项资金,建立了“红泉村水稻产业升级项目”,稳步拉动红泉村水稻产业整体升级,项目建设阶段每年红泉村享受固定收益10.5万元。

针对红泉村土地流转的无序状态,学校党委提出“要立足当地资源,从土地里找方向、做文章、想对策”,工作队投入扶贫产业专项资金50万元,将红泉村的水稻集约化种植、经营,对接哈尔滨工程大学消费扶贫项目,不仅保障了全村收益,还对红泉村未来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效益,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们还争取到县里投资建设了总面积2400平米的三栋太阳能智能果蔬大棚,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收益5万元。反季节棚栽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我们将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结构,辅以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大棚园区;同时与红泉水库的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形成红泉村的旅游业,进而带动红泉村餐饮、民宿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销售。”赵刚对大棚项目的未来进行规划。

 

扶贫扶智 留守儿童立志“考上哈工程”

 

“海洋很大很美,还充满神奇。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沿着乡里的小路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学到更多的本领,让我的家乡变得和外面的世界一样美……”这是汤原县永发乡学校六年级学生刘彦宇写下的一段话。

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乡里的孩子们大多成了留守儿童。近几年,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明显足了,因为排名靠前的同学可以参加扶贫工作队组织的科学营活动,去哈尔滨“见世面”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三年来,工作队每年都带着孩子们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研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奶奶,我以后也要去哥哥的大学念书。”孩子口中的哥哥就是哈工程“汇流班助一”活动的志愿者。在校团委组织下,学校的一个班级结对帮扶一个红泉村的中小学生,红泉村共有87名学生每周进行一次连线辅导,直至红泉村学生高中毕业。志愿者们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他们描绘的生活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原来村里的孩子都比较腼腆,见人不敢说话,现在见了我们工作队,离老远就打招呼。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考大学,考上哈工程。”赵刚说。

校档案馆还在永发乡学校建立了研学分基地,组织开展“春雨科普扶智计划”和“春雨空中课堂”活动,参与的学生达3000余人次,丰富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和眼界。

“听说你们要走啊,可别走啊,你们来了给村里做了多少好事啊!”2020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年,临近年末,经常有村民拽着工作队员这样说。驻村的1200多天,工作队员用真心感动了村民,也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心里装着红泉村的队员綦凤凯春节也要留在村里与村民一起过年,甚至因扶贫工作在外出差连母亲去世都没能赶回。工作队驻地平时不锁门,队员回来后,经常发现多了一盘菜或一袋蔬菜,很多都不知道是谁送的。

“我们虽然离家远,但心里有靠山”。在驻村工作队的背后,学校是他们最坚强后盾,三年来,学校群策群力,多部门深入扶贫一线,助力扶贫工作。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红泉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10070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村实现了“三通三有”,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如今,工作队还将充分利用红泉村和学校的资源优势,立足农业,通过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资源效益,巩固提升脱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