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思路 凝心聚力 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期次:第1960期    作者:姚郁  □副校长   查看:2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非常鲜明,82个字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科学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提出了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要求,把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深感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和社会使命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内涵和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的认识。具体到我校,需要怀着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思我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深刻理解学科建设内涵、目标和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把认识具体到工作实际,把力量凝聚到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流大学均因其一批一流的高水平学科而知名。纵观国内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往往都有其特色鲜明、引领学术前沿发展方向的学科或学科群,如果说学科是支撑一所大学的基石,学科建设则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所以,抓住了学科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也才能使学校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力争上游、脱颖而出。
    一、从评估看我校学科建设的不足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对“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实施“2011”计划是近时期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举措。“211工程”旨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力争使更多的重点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即其建设的意义在于体现一个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培育学科高峰。2012年我校“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但验收结果反映出我校对“211工程”建设认识不十分到位,摊子铺得过大,更暴露出我校在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012年12月,工信部完成了对部属七所高校两化融合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基础学科、重点专业的评审,我校申报了力学等6个两化融合类重点学科和集成光子信息技术、海洋信息工程2个新兴交叉学科。两化融合类学科只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获得通过,我校无任何符合条件的基础学科能够申报。通过这次评审可以看出:我校的通用学科没有优势,基础学科非常薄弱,与研究型大学地位不相称。
    教育部于2013年1月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完善博士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依据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12个指标,对各高校博士生招生基准规模进行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将对各类高校年度博士招生计划进行分类管理。我校被列为限制支持类,招生人数将调减37.6%,在部属七所高校中博士招生人数将最少。这件事情反映了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严峻现状,如果处理不好,将极大限制我校的后续发展,因为博士生是我校从事科学研究、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主力军。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通过这次评估,纵向看我校取得了一定成绩,7个学科排名提前,特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得分90分,但我校其它学科得分都在75分以下,个别优势学科排名下滑。当然,学科评估的目的不是把排名结果拿出来晒,而更是一次“全面体检”,关键是让各学校借此机会更为清楚地认识自己,更进一步地了解兄弟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重在审视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查找差距和原因,明晰未来发展思路。
    总之,我校学科整体实力不强,学科间相互支撑度不够,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特色学科核心竞争力不强,与我校地位及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学校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高水平科研产出为突破口,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为手段,以政策措施综合配套为保障,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对事、干成事的文化氛围”;并提出了学科建设工作应坚持“明确目标、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强化导向、政策配套,落实责任、重在成效”的原则。
    为此,学校确定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理念,深刻理解学科建设内涵,不断提高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清晰学科建设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核心、关键问题;
    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政策措施导向,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全校上下逐渐形成浓厚、宽松的学科建设氛围,特别是要形成全体教职工都理解、关心、支持、参与学科建设的氛围;
    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这个平台统筹协调,加强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理顺各方面关系,逐步建立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及配套政策,特别是要解决好政策不到位、不衔接、不配套、碎片化的问题。
    三、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的基本做法
    学科建设包括学科规模、结构和布局调整,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崇尚科学的学术环境建设,包括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育汇聚、创新团队建设、海外优秀拔尖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推进,包括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高水平科研产出以及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贡献度,还包括文献保障体系、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等等,它充分体现了一所高校管理水平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制度优势的发挥水平,是牵动学校主要业务工作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学校多年来的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也充分证明了学科建设必须全校上下协调联动。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作为学科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执行机构,多部门的联合协调机制使之成为学科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沟通、协调、监督、管理职能的支撑平台,同时,更是各业务部门之间共同谋事及合作的平台。通过在这个平台上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各部门统一认识,提升理念,深刻思考和定位工作职责和目标,特别是可保证各业务部门政策措施的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各方面的工作形成有效的合力,使学科建设成效逐渐突显。
    有了协作、沟通平台这一工作基础,另外的关键就是投入。学校一直努力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等多方渠道争取学科建设资金,并也努力自筹补充,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同时,为了使学科建设工作与资金保障变成长效机制,学校决定通过实施学科建设专项来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各主要业务部门要不断瞄准制约我校学科上水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通过专项,进行重点建设。
    专项建设的出发点是把我校学科分为“5+1”重点建设学科、一级博士点学科、非一级博士点学科三类进行专项建设,对不同类学科设定不同的建设目标要求,实施目标管理。各专项建设内容须聚焦学科关键水平要素的提升,体现顶层设计。通过专项规划、实施直至成效评价全过程管理,探索学科建设上水平之路,使全校上下不断提高与深化对学科建设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科建设理念,扩大优势学科影响,强化支撑学科特色,加速新兴学科发展,使学科高原高峰稳步显现;通过专项实施过程的管理,希望能牵动学校、部门、学科三方面理顺关系,明确职责,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和热情,建立起灵活有效的学科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及配套政策体系,使学科建设工作逐渐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逐渐形成浓厚、宽松、积极向上的学科建设氛围。
    学科建设专项包括队伍建设专项、人才培养专项、科学研究专项、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基地及实验设施共享专项、学科建设综合试点专项等内容,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设立综合试点专项。优先选择规划目标明确,建设内容重点突出,切实针对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制约因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且学科建设负责人思路清晰、能对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效有效把握、有效管理的学科,进行综合试点。学校将给予综合试点学科充分的自主权,综合试点学科可自行探索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报学校备案实施。
    以学科建设专项预算工作的推进为抓手,重点引导学科团队成员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刻理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和内涵,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理念,统一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
    四、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是学科方向和方向团队,学科方向的建设目标一定是特色优势;队伍水平是核心,要加大力度培养高原出高峰;而宽松、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助于个人和团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应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 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理念
    学校是通过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来凸显实力的,而高水平学科指的是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在某些研究方向上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突出表现在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而其综合实力反映在学科团队的素质和规模上。
    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目标的关键是全体成员要有高水平质量意识,即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要有高标准。简单说就是持续的高水平科研产出必然能体现出学科的学术影响和地位,自然就可推进学科领军人物的产生和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当然也具备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基础。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是最有社会影响力、最重要的办学产出,从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即可实现。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水平的质量意识尤为重要。所以,学校层面包括各业务部门,要在提高质量意识的基础上,与部门职责和工作目标“对标”,提高工作的靶向性和效益,针对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切实提升质量与水平。
    (二)强化特色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985工程”到“211工程”,从工信部重点学科建设再到博士招生计划调整,无不体现了学科建设“扶特、扶优、扶强”的思路。
    对我校来讲,特色即生命力。“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早已明确,“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也已明晰每个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但是,特色理念并没有贯彻到实际的学科建设工作中,或者说特色意识不够强。特色水平不高就不会形成优势,就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要不断思考我校特色学科或特色方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贡献,才能找到突破口和发展基点。只有不断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学校的未来才可拨开云雾见彩虹。
    没有真正实质内涵的特色或没有优势的特色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所以,各部门、各学科首先要建立正确而深入的特色发展意识;其次,各学科要科学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对于主体学科,要了解本学科领域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评估本学科现有的研究水平与所处地位,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努力方向,以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为参照,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自身的学科现状(包括研究水平、学术影响、梯队结构等因素),寻找本学科有前瞻性、特色性的研究方向,同时结合行业优势和需要,最终凝练出有发展前景、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对支撑和基础学科,要以主体学科为依托,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指导,打破约束,突破局限,开拓创新,引导学科团队梳理和确定学科未来将良性并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方向凝炼过程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的资源攻坚克难。
    (三)将学科建设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科主体”就是教师;“实践活动”就是通过提高学术水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达到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有关工作;需要“采取措施和手段”是因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人、财、物多方面因素,需要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合理分配。另外,学科建设是一个牵引高校上水平发展的有力纽带,因为它要求科研产出的高水平,它要求不仅培养普通合格教师,更要锻造大师级领军人物。所以,学科建设必然瞄准高水平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与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职能密切吻合,也才可能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相吻合。
    学科建设不仅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章撰写、专利和获奖等成果申报、学术交流,还包括学校提供的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设施完备的研究条件等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与教师自身和团队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机关部门及相应管理人员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学科建设不是任务,更不是负担,而是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正常的职责和工作范畴。它关系到每个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因为他追求高水平高质量,把它作为精准则更有助于个人、团队或部门的发展。无论是专任教师还是各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应不断提高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刻理解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命和责任,不断思考和再认识自己的目标和发展途径。
    (四)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宽松氛围
    学科的发展,包括科学的发展思路、先进的领导观念、完善的管理体制、灵活的激励机制、浓厚的学术氛围、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完善的机制体制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保障,没有好的学科建设制度环境,学科建设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学校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学术的良好人文环境,形成吸引和凝聚优秀学科团队的校园文化,培养宽松的学术环境,构筑人才成长沃土。通过完善机制,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人员聘任、职称评定、学习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和向上的发展空间,可以有力地调动起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活力和激情;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压担子强激励,使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发展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也才有利于学科队伍尽快显现高原之势。
    学科是个复杂系统,学科建设内涵要素涵盖了高校运行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学校领导、机关部门、学院、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在这个系统里有输入和输出、反馈和激励,还要考虑到效益、投入产出的关系,这个系统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发展是否更科学,发展是否更协调,办学质量是否真正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是最真实的反映。因此,如何建设高水平学科是我校上下应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学科建设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特别是我校处于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升级阶段,学科建设工作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是我校依据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地切实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和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脚踏实地地推动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