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五个指头”握成“一个拳头”

——水声学院推进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期次:第1930期    作者:王鹍燕   查看:92
    将伸出的“五个指头”变成一个握紧的“拳头”,协同多方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我校水声学院以协同创新为契机,广泛争取创新资源,乘势聚力,谋划发展,为推动学院转型升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追踪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在保持特色强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发展外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培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院长李琪认为,要领跑行业发展必须思路明确。
    向海洋进军一直是水声学院矢志不渝的追求。学院瞄准水声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与企业、科研院所甚至是技术同行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以水声技术为纽带,搭建起广阔的协同创新平台。
    “单兵作战的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当今激烈的竞争态势。” 主管学院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孙大军认为:术业有专攻,与其分散精力大包大揽地“一条龙”做下来,倒不如广泛联系上、下游的单位协同合作。只有集中优势力量做好前瞻性技术研究,保质保量甚至“超预期”地完成任务,才能把学院的LOGO做大做强做好。孙大军教授就联合了国内知名地质科学家、海洋工程施工专家等共同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不仅充分发挥出水声技术的优势,还广泛集合海洋、船舶、科学等创新资源。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合作”,使水声学院的科研发展活力无穷。
    凭水声学院品牌的影响力当然项目多多,但学院在选择合作项目过程中一直坚持:不仅要“吃得下”还要能“消化”。学院的“精挑细选”常常被同行戏为“挑肥减瘦”。在孙大军看来:搞科研不能只看项目经费的多少,还要更重视项目的意义,项目本身的成长性和持续性。学院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世界水声技术前沿,为广泛吸纳外界的创新资源,更将协同创新的触角伸向了国外,积极与国外专家学者开展科研合作。学院目前正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合作开展海底底质声学的研究。紧跟学术最前沿,广泛汲取创新养分,这可能就是水声学院面对同行的技术追击保持领先地位的制胜法宝。
    学院还计划进一步占领电声市场,将民用声学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来,使学科内容更饱满。今年5月,李琪院长带队走访了歌尔声学和共达电声等几家电声企业,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协同合作。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很多,但相当一部分是搞“短平快”,缺乏长期性。水声学院不仅仅满足于帮助企业解决眼下的技术问题,而是对企业深层次的需求和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展开战略性合作。学院在走访中了解到,如今的声学教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声学人才供不应求,企业职工能力素质不够等现状,制定了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共建实验室,联合进行产品研发任务,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及输送高水平人才的战略合作策略,力争成为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及市场竞争力的加油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期,学院将与共达电声签订合作意向书,下半年,由共达电声捐赠的电声实验室将在水声学院落成。主动深入行业,与企业联手,用无形“知本”吸引有形“资本”,产生的“滚雪球”效应正日益突显。
    如今,学院的科研总量由过去的两千多万发展到现在的五千多万,翻了一番, “十二五”末期预计能够突破一个亿。面对这样的成绩,学院领导依然时刻保持着危机感。“你跑得快可能别人跑得更快”。学院清醒地认识到:“人才”与“地域”是制约自身发展的两大瓶颈,必须在工作中逐一破解。
    国内外水声人才的短缺、水声专业的特殊性均给学院引进人才造成了困难。针对目前人才队伍主要“自产自销”的状态,为了避免学术“近亲繁殖”,学院灵活转变发展策略,变“引进”为“送出”,与国外高校在师资培养上展开“小协同”,孙大军、朴胜春、李海森等老师都先后出国访学。学院党委书记吕春雷在采访中表示,学校三次党代会为学院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院党委精心谋划、用心发展,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发展氛围,大力支持教师拓宽学术视野、汲取创新养分,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转型升级。
    地域的局限由来已久,“不靠海,对海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研究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水声学科的发展。”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学院积极与靠近海边从事海洋研究的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协同合作。日前,学院刚刚联合青岛几家顶级的海洋科研单位共同申请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地域优势和我们的技术优势,逐步探索可以突破局限的科学发展之路。“如果能够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海边建立自己的实验基地,将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增添后劲。”相信实现了这一美好愿景的水声学院必将破茧而出,缔造新的辉煌!
    “作为一名本科生能够被推荐到国外读博士确实感到非常意外。”学院2008级学生熊磊已经由学院推荐到法国勒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尽管还没有最终敲定,但这一消息着实令她兴奋不已。对此,李琪院长介绍说:“这名学生毕业设计做得非常好,总成绩居学年第一,正是学院需要着力培养的拔尖人才,学院应该不遗余力地为其创造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积极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实践创新基地,从声学所聘教授协助学院培养学生,还努力开拓国外渠道,与法国缅因大学、美国MIT、比利时自由大学均建立了联合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工程创新人才。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水声学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握指成拳,就能产生大于五根手指的力量。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水声学院不断向外延伸着触角,寻求着横向与纵向的联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与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进行深度融合,在共享“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实力,领跑行业发展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