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助力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建设

期次:第2166期       查看:49

船舶工程学院


       学校《关于修订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细则》已经出台。作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修订落实好这一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文件。本报邀请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共同探讨一流人才培养理念、思路、举措上的新变化。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人才培养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船舶学院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不断加强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助力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建设。
       一、以需求为引领、目标导向,重构一流人才知识体系
       问产业需求设方向,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深入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必经之路,也是船舶学院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首要任务。
  为深入了解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流人才行业需求,船舶学院开展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研,召开了第一届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交流会。掌握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最新的用人需求,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2018年6月,国内船舶行业12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用人单位齐聚哈工程,共同探讨船海领域一流人才培养大计。
  学院近期也将组织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赴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船海专业相关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加深与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立足国内,展望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还必须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为了合理构建一流人才知识体系,学院分别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船海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对接。
  学院在后续的人才培养中将持续开展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继续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一流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体系。
       二、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新版培养方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了贯彻这一教育理念,船舶学院启动了“两改革一创新”——实施小班授课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创建船海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弊端开始显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院启动小班授课教学改革,加大了专业师资投入力度,优化了专业师资结构队伍,保障了专业课程课堂听课效果。由于小班授课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使得学院研讨式教学模式和过程性课程考核方式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模式也被彻底打破。同时,为了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创建了船海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通过探索和实施“3+X”培养模式,化解了同质化教育的弊端,加快了学生成才的速度,拓宽了学生成才的维度。
  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船舶学院修订培养方案和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初衷。学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发放人才培养问卷,通过座谈和调研,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学院还专门成立了督导组,督导组成员和学院领导定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与交流,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改进。
       为了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还将学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功的教学经验,抓住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共建联合学院契机,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
       三、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提升一流人才能力素质
       船舶学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敢于牺牲和奉献。以“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全国优秀教师”戴遗山等老一辈教师的典范感化教师,制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等文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品牌活动,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学习教师典范先进事迹活动。通过榜样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励志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增强了教师投身人才培养的动力,加快了一流人才培养的进程。
  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实现科教融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船舶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参与导论课程教学,不断将科研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把科研项目分解成学生科创项目和毕业选题,实现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相互转化、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相互提升、教学手段与科研方法相互借鉴。
  为了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出台了个性化研究生推免细则等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学生科创;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科创;开设科创导航员课程、举办专业社团培训,指导学生科创;开展科普教育、体验实践两类活动,普及学生科创(覆盖率100%);依托“两大立项”“四大国赛”科创舞台,打造品牌科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以新版培养方案为契机,学院下一步重点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成才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四、遵循虚实结合、开放共享,共建一流学科软硬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拥有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极地装备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船舶结构冲击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11个,形成了对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撑。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围绕船舶结构、船舶流体、船舶设计和海洋平台自主研发舰船操控模拟系统、网络交互式虚拟船厂仿真系统等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解决了船厂由于设备多、物流繁忙、安全隐患等原因导致的实习不深入问题,以及船舶相关实验设备体积大、建设成本高、船舶海洋平台建造流程复杂和船体内部结构不易观察等问题。
  2017年12月5日,我校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全球第一座名副其实的数值水池——中国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V1.0通过中国船级社和法国BV船级社的国内、国际双认证,于2017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开展首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了全球发布会。这一革命性技术将有力推动数字造船领域迎来历史性变革,催生新业态,成为一项持续发展与积累的宏大工程,为船舶与深远海装备的优化和智能设计以及智能航行提供新手段,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此外,学科还拥有一个在建的减压水池,建成后的建筑面积约为5930平方米,使用面积约为5100平方米。
  继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一流学科软硬平台的优势,加大平台在学科间、校际甚至国际间的资源共享,开设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是学院此次培养方案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