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化工程培养体系助力卓越型人才系统成长

期次:第2128期       查看:55


机电学院院长 张铭钧


    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海军工程系舰炮专业。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1996年学校在机械工程系基础上成立了机电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机械基础系、工业设计系,以及船舶机械研究所、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研究所、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目前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均为省级重点本科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为工信部重点专业。学院每年承担面向全校学生的4门公共基础课,80余门针对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的专业课程。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构建联动式的多元化工程培养体系,从而为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卓越工程师助力。
  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依托,不断挖掘问题,及时完善体系
    首先,适时优化培养方案,将专业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国家需求进行密切对接。一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进一步完善,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6年首次在2014级本科生中增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传热学及计算方法等课程,进一步满足了对该专业“热流体”知识单元的要求,拓宽了机械专业学生的理论视阈,使该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对接。二是加强对理论课程配套实训课程硬件的投入力度,通过对综合实验课程的设备投入,增加了对应的综合性实训环节,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与理论基础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用新模具、新教具扩充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三是以多元化教学形式辅助理论课程的理解,将3门计算机辅助应用课程进行组合,设立新的“计算机应用”的通选模块,力求构建适合时代发展、反映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
  其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诉求,将学生专业发展与成长特点、切身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一是遵照“六化”原则,即课堂内容综合化、课程要求梯度化、课程学分标准化、课程大纲精细化、授课过程研究化、修课过程秩序化,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从以往单纯的教,转变为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强调师生互动,适当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学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力求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转向课内外相结合;推进小班研讨、网络公开等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已有3门课程建设了网络视频公开课,2门课程改革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增设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注重教学多媒体使用情况,建立了“机电工程学院多媒体教学档案”,规定必修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选修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大于50%,自2010年至今,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和优秀奖6项。三是采取措施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程制图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为省级精品课程,《轮系的类型》《立体相贯的投影》获得国家级微课一等奖,《机械原理》和《数控技术》2门课程获评校级精品课程。
  通过以上的教育教学新举措,学院在机械学科为学校整体工程专业需求提供的供给上,以及针对机械学科的本科生专业成长上,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二、以科研实践成果转化为契机,延展教学内涵,增强创新意识
    首先,科研成果进课堂,助力学生深化专业理解。学院一贯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善思、敢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氛围。近年来,学院通过机械讲坛等形式,不断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相互交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也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推进教材改革等,近3年共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机械类相关教材10部。
  其次,科研领域延伸化,拓宽学生专业领域视野。学院机械工程学科的船舶特辅装置、海工、水下装备方向有较好的学术声誉,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科研课题,占机电学院科研经费的70%以上。这些科研项目的取得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对科研项目的筛选和任务分析,确定合适的实践性选题,让学生们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制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把科研训练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了解科研,扩大视野,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拓宽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渠道,帮助他们提前进行专业化培训,有助于他们在成长为卓越工程师的道路上方向更准确、眼光更长远,同时收获感更强。
  三、以“大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平台,营造多元化、联动式的育人氛围
    学院坚持贯彻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源动力,形成以创新创业竞赛为主线、以运行制度为保障、以专任指导教师为指导核心、以学生社团为组织核心的“课外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实现了育人过程既有专业指导教师指导,也有相应管理服务部门牵引,既有懵懂期的愿景引领,也有成长期的重点引导,既有技能层面的专业培训,也有心理层面的压力疏导。学院以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作为保证,出台了《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综合测评办法(试行)》《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指导科技创新获奖奖励办法》等文件,并在校拨经费、院拨经费、各类科研立项、捐赠基金、科技创新教师奖励等方面加强投入。在学院内部,从机关工作人员到任课教师、从教学课堂到科研项目、从政策制度到文化氛围,都在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努力,形成了科研团队教师主抓指导、机关服务教师协调引导、课内课外相互辅助的各部门、各层面联动、多元的全面育人体系。
  近3年,学院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累进创新奖1项、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奖6项、“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奖17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奖3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奖7项、IDAA第五届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奖6项、国际雪雕比赛奖3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授权8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4项、授权13项,申请外观设计专利12项、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人数和比例逐年提高,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学互长。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探索教学方法、转化科研成果为核心保障,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教师与本科学生的对接互动,为培养素质过硬、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卓越工程师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