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深蓝前行

——记我校87-111班校友、我国航母航空保障系统总设计师张宏军

期次:第2124期       查看:137
记者 赵琳琳





  “我国的系统科学学科刚刚起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有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可以作为工程系统科学方法与理论研究的引领者,为祖国的航空、航海系统科学研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学校要积极争当“智慧海洋”理论和体系工程某些领域的创新者,利用“智慧海洋”工程,深入研究系统工程理论。在重大项目面前,主动担当、主动参与、主动引领,在重大工程中锻炼人、培养人、聚集人。”
  张宏军,87-111校友,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长、舰载航空领域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国家某重大工程副总设计师,曾担任我国第一艘航母航空保障系统首任系统总师。
    “我们这所大学有着光荣的军工传统,我们听着军号声起床、熄灯,军工精神、军工魂已经在每位同学的心中播下种子。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海洋,海洋强国理想的实现与这所大学息息相关……”6月29日,张宏军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在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致辞,多次提到“军工精神”和“海洋”这两个词。张宏军说:“军工精神注定了我一生的选择,海洋指引了我一生的奋斗方向。这一切,都源于我的母校。”
  永争第一的班级
    1987年,张宏军在高考志愿填报书上郑重地写下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用他的话说,当时全国只有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以船舶命名,这让他联想到大海。
  张宏军顺利考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分配到了87-111班。当时,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的书记王贵波对87-111班格外地“关照”。入学不久,王贵波专门给87-111班开会。他说:“我们学校是一个培养工程师的地方,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培养总设计师的,你们是111班,1系1专业1班一定要在学校永争第一,当好龙头,要以哈军工传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胸怀祖国、向往海洋,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从此,“龙头班”这个词就烙印在全班三十几名同学的心里。
  80年代的生活水平较低,同学们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几十元,“想吃点好吃的”成了同学们的普遍愿望。恰逢学校五食堂施工,当时任寝室长的张宏军主动为班里同学申请了入校后第一个勤工俭学的项目——挖地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披星戴月,没有一人逃避劳动。当大家拿着用劳动换来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收入聚餐时,大家相互拥抱,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件事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吃苦和自立精神。
  说到学习,87-111班更是全校的排头兵。贺五洲老师教授的《流体力学》以高难度著称,同学们戏称这门课为“留级力学”。学习好《流体力学》的基础是《场论》,《场论》是上学期的课程,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大多已经忘记。为了让大家学好《流体力学》,贺老师特地利用两周时间重新讲解《场论》。讲课时,贺老师一黑板一黑板地推导公式,从不看书一眼,完全铭记于心、了如指掌;讲某个知识点时,也会延伸到前面的知识点。贺五洲老师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树立了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张宏军说,像贺老师等一大批哈船院老师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作风,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他受益终生。
  在王贵波书记的指导下,在孙彦辅导员像大哥哥般悉心帮助下,张宏军所在的87-111班逐渐形成了团结向上、严以律己、坚强奋斗的班风。在张宏军任班长期间,87-111班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好班级”“黑龙江省优秀团支部”,张宏军本人也获得了“黑龙江省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和“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
  张宏军说:“军工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军工报国的种子,靠着87-111班永争第一的劲头,靠着学校赋予我的这份家国情怀,让我在向着深蓝前行的过程中一路坚持。”
  永不认输的团队
    对于张宏军来说,大学毕业的这一天起,他的深蓝之梦才刚刚开始。1991年,张宏军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原船舶系统工程部)。26年来,张宏军一直为心中的梦想不懈努力,他与他的前辈和同事们一直以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一次转型、两次跨越、一次探索”:即由战术技术论证向系统工程研制转型;由单一的舰船武器系统集成向全舰的作战系统集成的跨越,由全舰的系统集成向跨平台的系统编队集成的跨越;目前,正在结合航母工程和智慧海洋工程,进行由系统工程向体系工程发展的探索。这不仅为我国海军装备能力转型、海洋装备快速发展等国家重要海上工程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更为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索。
  这些跨越和探索,凝结着张宏军团队在实践中孜孜以求的身影,以及大胆的试错精神和可喜的成果回报。张宏军说,能够带领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蹒跚前行,如果没有军工精神、家国情怀的支撑,没有对实现蓝色梦想的极度渴望,是无法坚持的。
  作为我国首艘航母航空保障系统的总设计师,在几乎没有任何可借鉴资料的情况下,张宏军在院内组建了以他为首的7人科研团队,凭借一腔爱国热情和心底的蓝色梦想争取到这样一个国内“前无古人”的神圣任务。任务正式启动后,张宏军带领团队埋头在办公室、实验室探索项目该如何开始,通宵达旦地查找资料、讨论、再找资料,从论证、仿真、再推翻、再论证、再仿真……无数次地失败,从零开始后,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三结合”的研制思路。从最早搭建的34个仿真联邦节点,到后来可以应用到实船的上千个节点的大型半实物仿真系统,项目组的同事走过了一条既艰难又自豪的路,7个人无一例外地花白了头发。
  为了这一项目,张宏军带领项目组到某国家进行技术交流,但是在与该国专家进行交涉时,双方在技术资料的深度与细度上无法达成共识,对方表示出毫不掩饰的轻视,但是中方也坚定地表达出可以自力更生的决心和意志。在礼节性的晚宴上,一位70多岁的外国老专家说:“真羡慕你们这些年轻人。有一个日益强大的祖国做后盾,你们才有机会去完成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这是你们的幸福,也同样是你们国家的一种幸福”。老专家们被这样一群胸怀祖国的年轻人的一腔热忱所打动,随后,双方开展了让人十分满意的技术交流。张宏军说:“那天坐车回宾馆的路上,我们自发高唱起《歌唱祖国》,每个人都泪流满面。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音和自己的心跳可以贴得那么近。”
  如果说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那么悬挂在舰尾旗杆的那面海军旗便浸润了无数为国家海防事业贡献力量的工作者们的汗水和眼泪。张宏军经常对伙伴们说一句话:“在现代略显浮躁的社会中,能够为你所从事的事业流泪流汗不是凄苦的,而是幸运的,这说明你的情感与这份事业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幸福。”
  永不后退的选择
    因为对大海的热爱,为了心中的梦想,即使面对挑战与艰险,张宏军从未后退。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2014年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出了我军装备要坚持“信息主导、体系建设”的思想。作为长期以来从事装备系统集成及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中唯一从事装备体系研究的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该如何服务国家战略、为海洋强国做出贡献,是张宏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3年,张宏军担任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长。他查阅历史资料,结合我国目前海洋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自身几十年系统工程实践的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智慧海洋”工程方案,以及如何运用体系工程理论和方法开展工程建设的大胆构想。张宏军说,属于中国的大海洋时代的历史背景正逐渐形成,如何将智慧赋予海洋,如何建设一个与之对应的体系工程,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更是祖国赋予我们的责任。
  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张宏军和他的团队投入了更大的热情。他说:“当你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时,工作就会成为一种乐趣。冥思苦想后茅塞顿开之际,乘着军舰在海上乘风破浪之时,团队欢聚喜庆胜利的一刻,油然而生的喜悦、自豪之情足以扫除研制过程中的所有坎坷与磨难”。也许,正是这份对事业的热爱、对蓝色梦想的执着追求,才使得张宏军能够一路乘风破浪,走向深蓝。
  永远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虽已毕业多年,张宏军一直心系母校的发展。他说:“母校赋予我知识,教会我做人。对于母校未来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采访过程中,张宏军也为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说,从1978年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提出了系统工程理论,到2017年中国第一届系统科学大会正式召开,我国的系统科学学科刚刚起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有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可以作为工程系统科学方法与理论研究的引领者,为祖国的航空、航海系统科学研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学校要积极争当“智慧海洋”理论和体系工程某些领域的创新者。学校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涉及的控制、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等领域都可以融入该工程中。数值水池概念的提出,便充分体现出学校在海洋开发领域顶层设计的创新。学校同样可以利用“智慧海洋”工程,深入研究系统工程理论。在重大项目面前,主动担当、主动参与、主动引领,在重大工程中锻炼人、培养人、聚集人。
  “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你们毕业后将走向哪里,请铭记海洋强国是我们心中共同的梦想。海洋是希望,海洋是未来。我希望大家用智慧和汗水,尽情书写你们华彩的人生!”一段叮咛、一句嘱托、一声祝福,张宏军无论走到哪里都心系母校、心怀祖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身上的那种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他永远走在向着深蓝前行的道路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