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大学必须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担当起来”

——听长江学者李玩幽讲述恩师王芝秋的“担当”与“团队”

期次:第2115期    作者:S315220007 郑芳蕊   查看:71

s315220007 郑芳蕊






    4月26日,首艘国产航母“巨龙入海”。一时间,全国人民欢呼喝彩,国际社会纷纷热议。从辽宁号到首艘国产航母,凝聚了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的努力,也汇集了我校众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在我校舰船动力学科群奠基人之一、终身荣誉教授王芝秋的带领下,动力学院成为海军动力装备最主要的人才基地之一,为国家的航母工作和海军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这一历史时刻,王芝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长江学者李玩幽教授将心中难忘的“导师金句”和故事娓娓道来。他说,自己从王教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担当”与“团队”的精神与态度。
1999年,我国购买了前苏联海军的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也就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前身。最初的瓦良格号只是个“船壳子”,当船回到国内时,船体内部的动力系统已经损坏得非常严重了,如何恢复动力系统成为最严峻的问题之一。面对一无图纸、二无参数、三无标准的“三无”局面,行业专家都一筹莫展。
  看到国家遇到了这么棘手的问题,王教授只说了一句话:“工程大学必须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担当起来。”不是每一个学者、教授都敢说出这种话,但是王教授说了出来,担当了起来,当好了理论先锋。这句话代表着他的自信,代表着他的实力,也代表着他想要为国解难的急切心情。最终,王教授带领姜任秋等团队承担了动力系统理论和基础技术分析工作,为动力系统的恢复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有力支撑。
  王教授的担当,不是临危受命,而是看到国家遇到了难题,遇到了问题时的主动承担。这种难能可贵的担当精神感染着李玩幽,也感染着动力学院的每一个人。因此,不仅仅是李玩幽,每一代“动力人”都意识到,为国担当、为国家需求担当不是空话,而是一种最接地气的成功之法,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态度,并坚持把这份担当融入到自身的的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行业领域内出现问题时,动力学院的团队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为行业解忧。
  2013年12月,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总承的某型公务船动力系统项目在试航时出现了动力问题,好几个月都没有解决。一筹莫展之际,他们想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想到了李玩幽教授团队。
  李玩幽当天上午接到消息后,下午就着手收拾仪器准备前往,并给王教授打电话说明情况。王教授表示要跟着大家一起去现场,于是,80多岁的老教授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随队前往船厂“救急”。经过6天5夜的奋战,团队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最小的调整,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了故障。王芝秋和李玩幽两位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勇于为行业解忧的担当精神,得到了船厂、船东、设备厂等各方面的一致认可和钦佩。
  在动力学院,有一种传承叫做担当。从王芝秋、张天元教授等第一代动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为国解难的使命感和勇于主动担当的精神,这种担当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传承到了第二代刘志刚教授、季振林教授等人的身上,再传承到第三代李玩幽、杨铁军教授,至今已有五代。薪火相传,他们的学生也接过了这份“担当”,继续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践行担当精神,助力行业发展。刘志刚和李玩幽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胡寅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胡寅寅是轮机工程专业的学生,现就职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5月5日,中国国产C919大型客机在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首飞成功,国人实现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追梦之旅。年轻的胡寅寅负责C919项目的发动机与短舱系统集成设计,在国产客机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历史时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代动力人担当精神的薪火相传,让我们在国产大飞机项目中看到了哈工程的力量,多了一份工程人的骄傲。
  在动力学院,有一种力量叫做团队。“做学问、搞科研,必须依靠团队,单枪匹马很难成事儿”。团队精神,是王教授这样老一辈动力人留下来的传统,是整个动力学院的文化,也是李玩幽从老师身上学到并一直践行的信念。做事情拧成一股绳儿,有困难大家一起上,也就成了大家工作的常态。
  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海工公司的一项价值5亿美元的DANA项目——“希望6号”在调试过程中,碰到了荷兰进口的货油泵振动超标的问题。此环节若被耽搁,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交付,5亿美元可能付之一炬。外方供货商、船东、船厂等多方努力都没有找到问题根源。这时,振动与噪声研究所及时伸出了援手。
  动力学院的团队精神在这次“希望6号”的事件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接到电话后,卢熙群、郭宜斌、率志君等老师立即带领学生乐帅、喻家鹏等前往现场进行测试。与此同时,王芝秋、张天元、刘志刚、李玩幽、王东华等老师多次在哈尔滨进行远程分析与诊断。整个团队加班加点、反复讨论,终于找到了问题根源,并指导了改进方案,“希望6号”得以及时交付。
  “担当”与“团队”,看似简简单单的两个词,在动力学院却变得不再简单。就是王芝秋教授那句掷地有声的“工程大学必须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担当起来”,让一代代动力人团结奋进,让“担当”与“团队”成了动力学院的“精气神”,不仅增强了年轻人在这个行业里的自信感,也让学校有机会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整个行业领域内关于王教授站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谋划的故事还有很多。王芝秋教授说过:“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虽然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瓦良格号和“希望6号”的故事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仍会铭记,今天能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事业中看到学校的力量,能够拥有这份骄傲与荣耀,是每一位像王芝秋教授这样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学者带给我们的。
  在此,向我校每一位为我国海洋强国事业作出贡献的工程人致敬!